首页 > 行业动态 > 行业资讯
行业资讯
夯实基础 将新优势转化为新动能

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,火神山、雷神山医院的飞速竣工,让“中国建造”“中国速度”又一次震惊世界。随着2020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“两新一重”建设任务的提出,建筑业如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,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建筑业同仁应当溯源追远,继续传承“鲁班文化”,大力推动科技创新,将新优势转化为改革新动能,促进行业实现持续繁荣。

传承“鲁班文化”

夯实发展根基

“古之学者必有师。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”中华传统文化讲究“师承”。被“金银铜铁锡、石木瓦雕漆”等行业奉为“祖师”的鲁班,也是建筑行业的“鼻祖”。

当初,鲁班拜别父母,千里迢迢到终南山拜师学艺。师傅一问学艺基础;二问学艺态度;三问学艺目的。根基牢固、品行端正、高瞻远瞩的鲁班轻松应对,拜入师门。他把师傅崩了口的斧子、长满锈的刨子、弯又秃的凿子磨了七天七夜,磨到闪闪发光;用斧子砍下五百年的大树,用刨子把它刨光,再用凿子凿六百个方的、六百个圆的、六百个楞的、六百个扁的眼儿;将师傅的楼、阁、桥、塔、桌、椅、箱、柜模型拆拆装装,毁模重新造,新模再创造,终有大成。师成而归的鲁班,用师傅给他的斧子、刨子、凿子,给人们造了许多高质量的桥梁、机械、房屋和家具,造福于民,被世人所铭记,并成为了建筑业“工匠精神”的领路人。建筑行业质量最高奖,也以“鲁班奖”命名,目的正是为了鼓励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管理、搞好工程质量、争创一流工程,助推中国工程质量水平的再提高。

在新时期,我们要继续传承“鲁班文化”,弘扬“工匠精神”,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服务,为建筑的长远历史负责,推动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,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。

推进创新发展

实现持续繁荣

创新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需要深耕厚植、需要脚踏实地、需要“硬核力量”的积累与爆发。而这也是建筑业多年来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以超高层建筑为例,自20世纪90年代起,我国先后兴建了“京广中心”、“地王大厦”、“金茂大厦”和“上海中心”等超高层建筑。超高层建筑造价高、建设周期长、难度大,需要先进的结构设计、材料、施工技术等作为工程建设的基础,是对企业综合实力的硬性考验。可以说,超高层建筑就是施工技术领域的“圣杯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我国目前已拥有25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120余座,远超世界其他国家。这表明,建筑业在最近几十年的改革创新中取得了显著成就。

在新时期,以BIM(建筑信息模型)、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将为建筑业发展插上新的“翅膀”,助力行业降本增效、创新发展,将带动新型建筑材料、新施工工艺和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,促进建筑业技术改造和设备迭代,为建筑业新产业、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形成提供支撑。

万丈高楼平地起,建筑的每一层,既是基础也是创新,一步步巩固、一层层攀爬、一层层夯实,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。行业企业应当抓住技术变革的新机遇,脚踏实地、坚持创新发展,推动建筑业实现持续繁荣。

坚持“以人民为中心”

打造活力之源

2020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要重点支持“两新一重”建设,这对建筑业进一步改革转型、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。这种要求的具体体现,就是要为使用者建造更舒适、安全、健康的产品,其最终落脚点在于“人”。

众所周知,建筑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。2019年,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48445.77亿元,同比增长5.7%;从业人数为5427.37万人,同比下降2.44%。总产值提高了,从业人数却下降了,这说明建筑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,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升。但是,也要看到,要持续提升行业劳动生产率,除了要有科技创新作为支撑,更要充分强调科技创新的主体——“人”的重要性。可以说,建筑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建筑产业大军是重要的基础。

在新时期,建筑业发展对高科技人才、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激增,行业企业应与时俱进,树立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创新人才观,有效改善从业人员结构不均、项目管理人才短缺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和供需不平衡等问题,确保行业可持续发展;要建立健全全覆盖、多层次、经常性的安全生产培训制度,推进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,加快建设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系统,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;注重以专业技术为依托的消防、造价、监理和测绘工程师等专业性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,传承和发扬“鲁班文化”,努力培养更多新时代的行业接“班”人,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活力之源。

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,建筑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,形成了一定的优势。在新时期,行业企业应当继续弘扬“工匠精神”、坚持创新发展、打造一流人才,以锐意进取、传承创新之不变,应对时代发展、行业改革之变,让新优势成为推动行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。


更多